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日式房屋與庭園


日式房屋與庭園

台灣光復之初,各城市的街景一片蕭條,建築物受戰爭的破壞,也都老舊破敗,當時台灣已被日本統治了五十年,市區的建築除了西洋式的大型公共建築外,民間比較像樣的建築都是日式房屋。我幼年時曾跟隨父母待過基隆、新竹、台北等地,住的也全都是日式房屋,有獨棟的、有連棟的、也住過很寬闊的豪宅﹝裡面再分割成幾戶合住﹞,印象裡日式房屋就是黑色刷了柏油的魚鱗狀木板包覆著,屋頂覆蓋著黑瓦,進入屋內先有玄關、裡面空間以許多紙拉門分隔,地面則都是鋪設懸空地板或藺草編織的塌塌米,木板地走起來有時會吱吱嘎嘎的。較具規模的宅第則在房間四周多設有長廊,可以坐觀園景。
 
 
我剛出生時是住在連通基隆港的田寮運河邊平等橋﹝現已改名﹞旁的一棟日式大宅,當時應是和另一個家庭合住,其實那時我只有一兩歲,完全不復任何記憶,那為甚麼現在還能提出來講呢?因為以前人重感情,一直到我上初中為止,父母每年過年時仍會回到原地探望當年合住的家庭,因此所有的印象其實是後來拜訪時所見留存的。這棟房子很大,但後期已逐漸破舊,行走地板不時會之嘎作響,房間外有著長長的迴廊,依稀存著昔日豪宅的大氣。

34歲時家搬到新竹,仍屬幼兒期,腦中唯一留存的映象是在日式房間內存放棉被的壁櫥裡躲貓貓的模樣,以及某一年台灣狂犬病流行,鄰居撲殺發病犬隻的可怕畫面。

學齡前來到台北,先在新生南路台北工專﹝現台北科技大學﹞斜對街住過,是一排連棟日式宿舍,住有四、五家人,屋子前面與一家煤球場比鄰﹝當時百姓廚房主要的燃料是煤球,一個約10幾公分直徑圓柱形的碎煤炭與泥土混和體,表面有十幾個垂直孔貫穿底部,由下端點燃,一個煤球可燒四五個小時,燃盡前在上方再加新煤球﹞,約10年前我去找過舊址,那時尚留存有一兩間破敗房屋,如今大概早已煙消雲散了。

小一時搬到羅斯福路,一直到初中為止,這是我待過最久也是最後居住的日式住宅,小學期間與周圍鄰居小朋友嬉戲街頭,蹲在地上打彈珠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但之後台灣經濟逐漸發達,街頭巷尾水泥磁磚的西式住宅逐漸取代了不耐風雨的木製日式房屋,離開這幢宿舍以後,我再也沒有再住進日式房屋了!

雖然昔日自己親身住過的日式房屋早已不在,但今天仍可藉著兩幢目前位於台北市內,重新整理修復的日式木構房屋,回憶一下日式建築的內外風貌。

第一間介紹的是位在台北市濟南路225號的「齊東詩社」。此屋原建於19201940年間,在日據時代附近區段是總督府官舍群,台灣光復後27號曾經作為空軍總司令王淑銘將軍的官邸。在2009年由文化部委由台北市政府修復,現址有25號、27號兩幢修復後一式一樣的屋舍。房屋後方緊鄰齊東街,2009年修建完成後,文化部龍應台部長將此素雅的歷史建築命名為「齊東詩社」,作為文學地景亮點,推廣詩的創作與交流。

 

 
房屋正面前有小花園。
 
 
25號齊東詩社屋內各房間的平面分布圖,參觀者由A玄關處入內。
 

 
25號的窗戶望向緊鄰的27號,台灣光復後27號曾是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將軍官邸。


 
日式風格的窗格。
 

此二幢住宅的各角度外觀風貌。
 
 
日式住宅常於窗戶下方留有一窗台﹝此處為空間E內﹞。
 
 
住宅後方的L形寬敞迴廊﹝空間D下圖左側為兩個和是和室。



 
展覽室23內有詩人詩稿展示。

 
 
 
迴廊﹝空間D﹞與庭院以大型落地玻璃窗隔開。
 
 
自迴廊回頭看兩間寬廣的和室﹝空間BC,現作為展室23﹞。
 


 
日式住宅很注意通風,故BC兩和室上方有通風窗相通﹝空間BC﹞。
 
 
﹝空間IH﹞現作為詩人100展室。


 
另一個角度看迴廊。

 
次玄關﹝空間G﹞。

 
走廊右方為空間F﹝現為展覽室4﹞。


 
目前的館藏展。
 


 
25號住宅主玄關裡往外望﹝空間A﹞。
 
 
走出了25號,順便再轉往27號參觀,這次由次玄關入內。
 
 
回頭看25號的E房間的外部景觀。
 
 
27號的內部空間雖然一樣,但布置略有不同,許多房間目前為辦公之用。
 


 


 
屋頂的三角形承重桁架。
 

有替代役的解說員陪同說明。
 
 
27號次玄關。
 
 
27號空間J現作為多功能展示用。
 
 
走出到戶外,站在房屋後方院子回看整幢建築。
 


 
日式住宅為防潮,地板均架空。
 








 
現今狹窄的齊東街。
 

 
另一幢要介紹的剛修復的日式建築為位在台北植物園內荷花池一角的「南門町323號」宿舍。此屋規模較小,格局也簡單,但屋後方闢有一日式枯山水庭園,因在台灣較少見,故尚可一探。


 
南門町3231930年代日本殖民時期林業試驗所宿舍,當時住址為:台北市南門町六丁牧323番地。今年才修復開放參觀。



 
目前裡面空間牆壁上有志工的植物素描畫展。




 
從室內空間的窗戶可直望荷花池。
 

 
房舍後方戶外的庭園。



室內和室分內外兩間。

 
 
 
下圖中央紙拉門右側為外間,左邊為內室。

 
和室內均鋪設塌塌米。
 

 
內和室裡有床間,壁上掛畫。
 


內外和室間的紙門比外部紙門更厚實,以達到隔音的效果。
 
 
和室外為土間,即與外面地面同高之地。欲登上和室需先藉周圍木質突出上框做台階,否則腳跨高度太高。
 

 
南門町323號修復時曾請日本庭園家小口基實先生設計了日式枯山水庭園。

 
枯山水庭園又稱禪園,是日本人受中國禪宗影響而演變出的庭園,以沙代替水波,故名枯山水。國人遊覽日本京都時,應該都看過有名寺廟的枯山水造景。


被白砂圍繞的島型草地上常排列著單數奇石,左方有一石,狀如烏龜首。

 
枯山水之庭園布置以松、石為主,通常不種植花樹,以符合禪宗靜修之心靈狀態。
 


白砂地須時常由專人以木或竹耙拖行造成水波紋路效果。
 

 
由於整理費時枯山水庭園造景一般人是不得踩入其間的,連草間鋪設的跳石亦不可踩踏,僅可憑欄欣賞。
 







 
這幾年台灣忽然興起一股古蹟熱,真要說起來,大家重視古蹟也是件好事,代表人們衣食富足後渴望在居住地歷史文化認識上有所提升。可是在這股風潮中各地方政府及民間出錢出力整修的所謂古蹟,十之七八都是日據時代的建築物,如台北溫泉博物館、台中演武館等,當然這與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使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歷史有關。有時在參觀的時候,年長的導覽者說這是要介紹日本文化,聽來不免有點奇怪!日本文化自有日本國人會去提倡,現在住在台灣的人幹嘛這麼熱心?說穿了,有一部分老一輩知識分子自幼受日本教育,不免自認曾是日本國民一員,心中仍對日本統治時代有好感,故而至今有意無意不斷美化日本殖民時代在台灣的建設政績!民主國家人人各吹一把號,各有各的主張,沒甚麼好說的,各人高興就好!我是沒有這種親日情結的,今天解說一下日式房屋,只是追憶兒時曾住過的住宅印象而已。
 






 

                                                                       2014.110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