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台北瑠公圳遺址


台北瑠公圳遺址

 
在台北唸小學的時候住在羅斯福路,常跟著哥哥到台灣大學的籃球場打球,那時候台大籃球場在靠新生南路的側邊,出了側門就會看到一條水道,那時候大家都稱它作「瑠公圳」。後來還發生過一宗離奇的瑠公圳分屍案,牽扯出許多嫌疑犯,差點造成冤獄。有興趣瞭解這段奇案的人可自己上網搜尋,我這裡就不提了。瑠公圳通常指1740年由台北墾戶郭錫瑠興建的灌溉水道,由南到北貫穿舊台北市,今日幾乎已經全部予以填平荒廢。另外,很多人將今台北市新生北路高架橋下,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1930年代興建的排污水溝「堀川」也稱為瑠公圳,因為「堀川」第二幹線本為瑠公圳水系。

為了讓大家對瑠公當年建構這一有利台北盆地農業生產的灌溉水利工程有較深入的認識,並了解先民早年自大陸來台後在台北地區的艱辛開墾歷史,現在我把相關歷史資料替大家作一個簡單的整理如下。所引用的資料來源包括為紀念瑠公而設立的「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官方網頁,以及維基百科相關條目所載內容。
 
瑠公圳大致規模為清朝郭錫瑠所建構。郭錫瑠(1705年-1765年),又名錫流。本籍福建漳州,幼年隨父親移民至台灣,居彰化1736年(清朝乾隆元年)連同漳州族人從彰化北上台北開墾,定居於台北中崙庄。開墾中崙一帶土地,但是由於污泥的淤積,所以柴頭埤的水量逐年減少,無法灌溉大部份的農田。郭錫瑠先生眼看著一大片的土地,因為缺水而無法種植水稻,闢為良田,覺得非常可惜,他根據早年在彰化的開發經驗,認為唯有水圳的開發,才能幫助這些旱田變為水源豐沛的良田,便決心尋找新的水源,開發水圳,灌溉農田。

於是瑠公當年沿著新店溪溯溪而上,發現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附近是河水匯集的地方,水源豐沛,河床又高,非常適合築堤建埤,他認為只要沿新店溪畔開鑿水圳,經大坪林、景美等地區直達台北市,一定可以解決台北盆地的灌溉問題。

他打算從遠自十數公里的新店溪青潭源頭,引水至中崙附近的錫口(今松山)興雅庄(今松山區松山菸廠信義區一帶)。而此計畫在數年後獲得初步的成功。青潭的主要住民是平埔族秀朗社原住民,鄰近有泰雅族,在開發水圳過程中,常遭到原住民攻擊,瑠公在地勢較高處建了一座「鼓亭」,派人看守,若發現有原住民出動,就擊鼓警示,這也是古亭地名的由來。為了減少兩方的衝突,瑠公娶原住民公主潘氏為妻,僱用原住民進行開鑿水圳的工作。

這段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正式完工,由郭家父子兩代,費時近三十年所建的圳道終於完成,面積達一千兩百甲。圳渠全部完成之後,分為兩條,一條自新店溪上游入口處轉支流青潭溪,流至大坪林的部份被稱為「大坪林圳」,又稱為「上埤大圳」,而由碧潭入口經景美至台北的部份稱為「下埤大圳」。人們為了感念郭錫瑠父子建圳造福鄉民的功德,就把下埤大圳稱為「瑠公圳」。



上圖出處:「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網頁 http://www.khl.org.tw/source1.html

1753年瑠公再由大坪林大潭進行引水工程,合開隧道和渠道。1762年(乾隆27年),鑿通石腔圳路,共歷時22年完工,這段經過今新店景美公館松山等地的水道統稱「青潭大圳」或「金合川圳」。不過最常說法為「瑠公圳」,而瑠公是對他的尊稱。

該圳主要路線約為從新店大坪林鑿穿拳山,後經景美地區後於公館處分成東西兩條。東邊於一條再分為兩條,一條入六張犁,另一條入興雅庄,另一支流則經今新生南路新生北路後入劍潭。

瑠公圳第一幹線自公館開始沿著蟾蜍山西側、信安街、延吉街向東北行,沿線經過頂內埔、下內埔、六張犁、興雅庄,到達錫口、上下塔悠庄。目前此段圳道多遭填平,瑠公國中即建於為原圳道填平後位置,僅中強公園內還保留一段五分埔支線之圳道。

進入國立台灣大學校園的圳道為第一幹線之大安支線,曾流經台大校園內的農場、生態池、舟山路、小椰林道及醉月湖一帶。

瑠公圳第二幹線位於目前新生南路下方,北行直到九汴頭(今日溫州街與新生南路間)。第二幹線包括9條分渠,於九汴頭分出,其中含3條主支線,分別為第一、第二及第三霧里薜圳支線。

1933年日人興建「特一號排水溝」(今新生南北路),也稱為「堀川」,1972年改為水泥箱涵,並加蓋埋在地下。很多人將「特一號排水溝」也稱為瑠公圳,係因台灣大學西側的路段為整治第二幹線而來。2000年代,瑠公圳僅剩新店溪碧潭附近的五公里渠道。

瑠公圳在臺大校總區內是屬於大安支線的一部分,圳路經過校園內的農場、舟山路、小椰林道及醉月湖。在瑠公圳停灌之後,位於台大校園內的大安支線和第一霧里薜圳支線,因校地整建,圳道被填平或加蓋。2001年台大校務會議通過「瑠公圳台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畫」,計畫的路線以舊圳道為主,南端為農學院實驗農場,經舟山路、振興草坪、小椰林東緣、思亮館前、轉數學館前,達醉月湖,全長1.8公里

現在我們由台大校區舟山路入口往校園裡走,過了鹿鳴堂建築後,會看到臺灣大學生態池,又稱水生池、水源池,於20031114啟用。位於台大農場旁。是臺大瑠公圳復原計畫的第一期工程,做為該計畫的水源源頭。建造經費是由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提供。
 
台大校園內瑠公圳復原計畫由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甘俊二教授、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林國峰教授及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張煜權博士提出,瑠公圳復原計畫第一期工程內容包括生態池區、舊圳道區、新設湧泉及水道區、水圳淨化區、瑠公橋、眺望平臺及休憩步道空間等,並栽植七十餘種水生植物於水源池中。如今已成為台大校園內一有名的生態景點。












 
假日時有許多遊人在此遊憩,也可讓小朋友接近自然、瞭解生態環境。

 
 
 
 
 
 
 
 
 
 
 

 
目前台大生態池內的植栽以水生、陸生植物分類。水生植物可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挺水植物。陸生植物依離水遠近而有親水種及園藝種的分法。

水生植物包括
沉水植物:水蘊草
浮水植物:滿江紅槐葉萍布袋蓮水芙蓉
園藝植物:馬櫻丹野牡丹培地茅蔓花生緬梔








 
 



 
在水池週遭活動的動物則包括有
魚類:吳郭魚、草魚、鯉魚
兩棲類:貢德氏赤蛙
爬蟲類:巴西紅耳斑龜

下圖是紅冠水雉。

 
下圖中嘴還沒變紅的鳥是紅冠水雉的雛鳥。





 
白腹秧雞體型較大,但數量較紅冠水雉為少。

 
 
 

夜鷺是常見的水鳥,捕魚技術一流。





吳郭魚體色不盡相同,這一隻體色特黑,背鰭與尾鰭邊緣紅色明顯。

 

錦鯉魚有可能是是民眾所放生的。

 

池中烏龜頗多,包括紅耳龜、班龜等。紅耳龜就是水族館常見的巴西龜。
 











除了為了生態防治而由臺大校方放入的動物外,近年來許多民眾常將各種動物放生進水池內。不過此種行為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應當避免。

現在台大附近辛亥路溫州街交會口一帶「大學里」也還存在一段小小的未加蓋瑠公圳遺跡,一旁闢有一幽靜社區小公園,大家有空時也可前往了解一下瑠公圳的歷史。











 
喧囂馬路旁的幽靜狹窄巷弄有小橋流水為伴。







大學里社區公園整理的乾淨漂亮。









 
圳裡吳郭魚成群。



 
這一隻爬出水面曬太陽的烏龜是班龜。在台灣還算常見。

 

夜間的大學里在水圳邊的燈光照耀下又另有一種風情。




 
由於先民瑠公當年高瞻遠矚的踏勘規劃,ㄧ路闢荊斬棘克服萬難,才讓早年大台北盆地的農業灌溉水源問題獲得根本的解決,影響至為深遠。目前台北市還有一所國中以「瑠公」命名,就是位在象山山腳下的「瑠公國中」,我爬象山時常經過那裏。順便一提吧!

 
 
 
2014.090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