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2007北京﹝3﹞-萬里長城、盧溝橋


2007北京﹝3-萬里長城、盧溝橋

居庸關長城
中國長城﹝Chinese Great Wall﹞,是古代中國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中原,修築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因東西綿延幾乎達到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長城同時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也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雄偉象徵。

 
根據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顯示,明長城全長約八千八百餘公里,包括人工牆體,壕塹,天然險等組合而成,牆體平均高67公尺,寬45公尺。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尤以秦、漢、明三時期修建的規模最大。

就不同歷史時期的築城技術而言,因黃土平原缺乏石材,最早期修的長城,以堆築夯土為主,至明代時,長城已開始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磚石混砌等方法修建。

長城是由完整建築群組成的嚴密防衛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組成。

長城連綿萬里,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東、內蒙等15個省市自治區。沿線著名關城有:金山嶺、山海關、嘉峪關、玉門關、雁門關、八達嶺、居庸關、古北口等,其中離北京市最近,遊客也最熟知的就是八達嶺及居庸關長城。

八達嶺是中國開放最早的一段長城,也是至今為止保護最好,最著名的一段明代長城。其可行部分全長千七百餘米,也是官方招待外賓最常探訪的長城。

居庸關位置在北京西北部,距北京約60公里,一般團體觀光常選定居庸關,因其費用較省。居庸關係建在太行山餘脈之軍都山峽谷之間,兩側均有高山聳立,有很長的縱深,行車其間,但見兩側山嶺高聳,山巒猙獰,確實地勢險要。


居庸關四面均建有城牆,設南北兩道關門,關門外均築有瓮城。架設有敵樓與烽火台,方便軍情傳訊。居庸關內外擁有完善的多線防禦體系,而居庸關本身則作為整個體制之指揮中心,負責京城西北之要塞屏障。

 

居庸關位居南北交通要衝,故關口附近自古設有棧店,當然目前所見建物所見為近代修建,並非古時建築。

 
 


 這應該是鎮守居庸關甕城的衙署,藍瓦黃簷,應是近年重新修建的。



站在高處方可體驗長城之雄偉與建築難度。

 

 由垛口下望,初春時稍寒的山坡上樹梢有白花開放,不知是甚麼樹,大概是梅、李之類吧!


 長城通道上擺放了幾個兵馬俑的立像,明長城配秦俑?有似關公戰秦瓊-不同時代嘛!感覺不是很搭哪!


長城均是依險要的地勢變化而建。這一段均建於陵線之上。登高望遠,氣勢磅薄。

 
 
 
由於長城是沿險要山勢而修建,行走其上,各段路坡度不一,有的陡峭處兩階間跨距頗大,讓腳蹬高跟鞋的女士寸步難行,許多體力較差的遊客也爬上一小段就氣喘吁吁,想像一下當年在軍情緊急時,戍守官兵得穿著盔甲,攜帶兵器登上山頂,真夠累的。

 
這個坡度栽下去可不是鬧著玩的。好在較危險的路段牆邊建有鐵欄杆,方便力乏遊客安全攀登。
 




自長城高處下望,位居峽谷間的居庸關扼守天險,地位重要。




下得山來往上瞧,城牆腳下的山坡頗為陡峭,確是易守難攻。


毛澤東曾登長城手書「不到長城非好漢」。說真的!爬一趟回來,還真有點腿軟。

 
上書「天下第一雄觀」之稱的居庸關長城




 盧溝橋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亦稱為永定橋,位於北京市西南方永定河上,距離北京市中心約15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稱為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是中國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圓弧拱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朝,公元1192年完工。全長約二百七十米,寬7.5米,有11個涵孔,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根條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或蹲或伏,或大或小,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僅存501個。「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當年雖無相片,卻有一幅古畫中曾出現過金朝都城拱橋形貌,也是11孔拱橋,橋面中央部分稍拱起,此點與現今外觀略有不同。
 

盧溝曉月碑

盧溝橋於明朝正統年間即清康熙年間均經過重修,康熙帝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側則立有乾隆帝題寫的「盧溝曉月」碑。民國以後亦經多次整修,漸失古貌,後經有識之士奔走呼籲,1987年始重新修建恢復古蹟舊貌。





這是經過刨除新鋪路面後露出的舊橋面。鋪設有銅板框,提醒參觀民眾物毀損歷史遺跡。

 
古橋面以青石鋪地,行走其上感覺寬度並不寬。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太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從側面看過去,柱頭石獅果然是型態各異。我曾逐個檢視,有些古老石獅已然面目模糊。如今幾百個獅頭像中根據考證,僅存一尊是當年金朝時原物。其餘是歷年重修時改置。

 
 
 
一隻大獅兩隻小獅。


 正逢枯水期,橋下但見枯黃薄草,幾乎無水。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出兵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又陸續在華北和上海等地挑起軍事衝突,逐步鯨吞蠶食翁中國的領土,當時國民政府自知國軍的裝備、軍力遠遜於日軍,希望爭取發展建設壯大中國的時間,故採取妥協的政策,一路隱忍,避免衝突擴大。19377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的戰事隨即全面爆發。「七七盧溝橋事變」遂成為中國展開全面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下面節錄一段維基百科對「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敘述,回顧一下悲壯的史實-

民國二十六年六月,日本支那駐屯軍操演於盧溝橋,欲釁。七月七日,進逼宛平城,事未宣。恐其驟犯,國府遂遣兵布防。日軍詭稱遭襲,還營。是夜,一卒未歸,覓至宛平城外,欲入,拒之。未幾,卒還,戌時猶以炮轟城。二十九軍吉星文部鵲起,力禦之。十七日,蔣中正於廬山宣言,曰:「戰事驟發,亦有策,必守之。吾國雖尚太平,然不求苟安,且延之,勿疾克。當知戰事既開,勢若覆水,請棄城下之約,同心守義,利可斷金。是役也,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必死而後生。」至是舉國同心,鉅戰八載。

依據維基百科有關中國抗戰的資料,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八年抗戰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餘人、病亡42萬餘人,總計損失365萬餘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餘人,也讓日軍陣亡48萬餘人,而傷者更達193萬餘人。中國平民更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殘酷屠殺我同胞的慘痛的史實讓中國人永難忘懷。

這就是盧溝橋頭的宛平縣城。

 
 

為了讓下一代的中國人莫忘八年抗日戰爭之艱辛,及緬懷為國捐軀的軍民,盧溝橋常有老師帶學生前來此參訪。

 
 

 城牆下一個一個黑色石墩記錄下日軍當年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擄掠的暴行。

 
 

我在這個中國近代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橋樑旁,見證中國悲壯的抗日戰爭歷史與同胞所受的苦難,心情為之沉重。


 
﹝本篇文字內容相關背景資料參考維基百科,許多相片為當年同行好友阿諾兄所攝﹞

盧溝橋為何又被稱為馬可孛羅橋?  還有橋礅就那麼幾個,為甚麼幾百年來大家總是算不清橋柱上石獅子的數目 ?

                                                                    2013.091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