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兒時回憶-蓪草


兒時回憶-蓪草

上個月在植物園裡散步,在靠近和平西路側的禾本科與民俗植物園區裡看到一株長相奇怪的植物,葉子很大,葉緣又有著許多深裂,樹約有兩米高,樹頂是一大叢大傘狀花序的花,還吸引了大批蜜蜂圍繞著嗡嗡嗡。再看看樹底下的說明,原來是上一代人經常會接觸到的蓪草花。
 






在阿伯唸國民小學的時代,除了國語、算數、公民、自然等硬梆梆知識課程外,每週也有一堂美術課、一堂勞作課。勞作課主要是由一些專門製作勞作材料的廠商提供一些便宜易處理的粗製材料,多半都是半成品性質,已經染色的花花綠綠組件合成一包綜合材料包。學生們上勞作課時滿心期待老師發下一包包材料,好奇興奮的打開後,只要利用一些糨糊、小刀簡單的工具加以切削、黏合步驟,就可以製作出一些有趣的玩具。而通常勞作課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蓪草。

蓪草的質地感覺上就跟現在氾濫成災成為環保問題的的保麗龍一樣,質地柔軟而輕,非常容易切銷處理。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蓪草(學名:Tetrapanax papyrifer),又名通脫木、木通樹、通草等,是五加科蓪草屬內的單屬種植物。而勞作課所用的蓪草就是通草木的柔軟髓心。除了製作勞作材料外,蓪草的主要的用途是削作薄片,製作成蓪草紙工藝使用。

蓪草是小喬木,能生長到一個人以上,掌狀大葉子7-12裂,長約40-60釐米,下面被毛,外觀十分醒目。葉片圓形,30-50厘米寬,巧妙的掌狀波瓣有5-11個基本葉。莖含有大量柔軟白色髓。冬季開黃白色小花,花開在一個大傘狀花序的頂峰,每花有4-5小白色花瓣,大型圓錐花序。通常在大型葉片頂端(表面上類似手掌冠)的無枝的莖上有著直徑2厘米的蓮葉叢狀果實,為一個小球形核果,熟時黑色。
 


 
蓪草從地下的根系用芽廣泛地傳播,所以在植物園裡這株大型的蓪草木樹下周圍,可見許多小株蓪草冒出芽來生長,有如眾星拱月,多子多孫十分有趣
 



 
開完花後1月份時的模樣
 





 
蓪草分布在台灣以及中國的廣東、湖北、江西、雲南、四川、福建、湖南、陝西、廣西、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10米至2,800米的地區,常生於向陽肥厚的土壤上。

蓪草的植物學上分類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傘形目 Apiales
科:
五加科 Araliaceae
亞科:
人蔘亞科 Aralioidea
屬:
蓪草屬 Tetrapanax
(K.Koch) K.Koch
種:
蓪草 T. papyrifer

在古早時代蓪草曾是台灣野地普遍生長的植物,故自19世紀開始台灣就是蓪草紙的輸出國,日據時代的蓪草生產蓬勃發展,輸出量更加擴大,但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蓪草紙的代用品大量進入市場,20世紀末台灣蓪草紙生產終告絕跡。如今在植物園裡看到還有這種奇妙的植物,感覺格外新奇有趣。

現在植物園的蠟葉館展覽櫥窗裡還有保存有幾個染色後的蓪草髓心,如果有帶小朋友去參觀時,可以特別指給他們看,讓下一代也有機會認識一下這種被先民利用,奇妙有趣的植物。
 




 
                                                    2019.01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