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2﹞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2

上一篇海洋科技博物館﹝1﹞介紹了主題館一至三樓的展示,包括深海展示廳、深海影像廳、海洋文化廳、海洋環境廳。現在繼續往上走,接著介紹海科館五至七樓的水產廳、海洋科學廳、海洋的未來及船舶與海洋工程廳等展覽內容。
 



 首先進入參觀海洋科學廳。這是以介紹海洋科學研究的內容為主,海洋科學研究涉及的領域很廣,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等範疇。讓對海洋較陌生的參觀者在短時間內對海洋科學有一初步的認識。

回顧一下台灣的海洋科學現場探勘研究篳路藍縷的歷史,海洋探測最早是使用接收自海軍的一艘拖船,命名為九連號,隸屬國科會,但由台大海洋研究所負責運作使用。1983年國科會向挪威訂製了「海研一號」,仍交由台大海洋所管理運用,於1986年開始正式在台灣四周海域展開新一代的海洋科技研究與探測,之後又在國內續建了噸位較小的海研二號及海研三號,交由海洋大學及中山大學管理使用。





這是採集浮游生物的拖曳網,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與浮游動物。其多寡代表著海洋的基礎生產能力。
台灣最新的一條研究船是海研五號,噸位最大,近3000噸,航速可達13節,儀器設備也最新穎,展區有製作精美的模型船展示。



 
海洋探測所用到的測深儀、海流計、波浪儀及海水樣本採集器在現場都有展示。
 
由於不同深度的海水層其鹽度、溫度及成分不同,所以必須利用電動絞機將採水設備放入海中,然後關閉各層採水瓶再拉上甲板,取出於實驗室測定。下圖是一標準的多層次海水採水器。
這是遙控深海潛艇。
 
這個水槽是示範海面渦流的形成,讓槽內的水轉動就會形成空氣漩渦,空氣柱可直達槽底。







 
這是外海海洋觀測浮標。
 
地球的海洋與陸地分布並不是一直像現在這樣,而是因地殼板塊運動不停在變化中。展室展出不同地質年代的陸地移動與分布。






 
接著上7樓看船舶與海洋工程館。





這裡展示因不同目的建造的各種船型與各項海洋工程技術開發與演進。






這是一顆水下魚雷模型。



潛水裝備與演進。
展場有一艘巨大的貨櫃船剖面模型。
側掃聲納可用於探測水下地形變化。




最後轉回到五樓參觀水產廳與海洋的未來。








 
台灣百姓較熟悉的漁汛首推冬季來臨的烏魚季,烏魚會隨著水溫變化自台灣海峽南下,不過近年來烏魚數量因大量捕撈呈現縮減現象。這也是海洋枯竭的一種警訊。



下圖中最醒目的黃綠色魚俗稱鬼頭刀,看起來還真像鬼頭一樣怪異嚇人哩!此於遊行快速,產量多但肉質鬆,故常用來做魚鬆。
新設計的漁網會裝設海龜逃脫器,避免捕獲海洋保育的海龜類如綠蠵龜、欖蠵龜及革龜等。


 
 
 
介紹台灣漁業界常用的捕魚法。
 

 













水產廳裡的漁市模擬。教你如何研判魚的新鮮度與常見水產產品是否有人工添加物。
 









外海遠洋漁船捕獲的鮪魚需先放血去內臟冷凍以保鮮度。



 
養殖魚類的規模及密度與設備及飼養技術息息相關。









整個水產主題館裡多以模型呈現,活的魚只有這幾隻慈鯛科的吳郭魚。可憐兮兮地在小水槽中游動。




往下走的樓梯上方掛有許多發螢光的水母模型,觀之倒是十分美麗。







 





 
 
由於海科館園區規畫並不只是一個館,有時間可續往主題館外其他自然生態步道﹝請參考本部落格2014年三月的介紹-基隆八斗子望幽谷﹞及區域探索館參觀。
 










這幢建築就是區域探索館。



大家一上館區二樓在入口前就一直盯著地上看,因為地面上有整個八斗子海港周圍的空拍衛星圖展示。





區域探索館主要結合在地居民的歷史回顧與漁村生活點滴文化風貌等,期待參觀遊客對這一個濱海漁港地區有更深刻的了解認知。










主要的漁獲種類與漁村生活。
 











下面這張老照片很珍貴,今天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就在當年的北部火力發電廠舊址。



到海科館除了市公車外,還有基隆客運,另外鐵路局線也新開闢有瑞芳至八斗子海科館站的列車,使附近諸景點如九份金瓜石等地串連成一起。大家有空可前來一遊。




                                               
                                                  2014.082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