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雞籠中元祭主普壇


雞籠中元祭主普壇
 
中國民間信仰因偏多神教的觀念,自古就有拜鬼神的習俗,拜神主要祈求心中願望能實現,而拜鬼是希望能免於鬼的騷擾,有保平安的意思。

中元之祭之起源,眾說紛紜,依據道教說法,中元祭源起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起慈悲心,行大赦令,暫時釋放地獄眾鬼;自農曆七月初一起,讓孤魂野鬼重返陽間接受一個月的祭拜施食。

而另一佛教說法為「盂蘭盆會」,相傳佛陀弟子大目毽連尊者,為解救亡母墜入餓鬼道之苦,在七月十五月作「盂蘭盆」.具百味供養十方,解脫其母身處地獄之苦,得歸往西方。由於盂蘭盆會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眾生,時日一久,兩者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而形成了中元節這個蘊涵了中國人的包容.博愛,以及慎終追遠精神的民俗節。

台灣先民於四百年前渡海來台開墾,開荊斬棘,篳路藍縷。基隆中元祭,起緣於清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八月之漳泉械鬥,因地域之見,雙方死傷竟超過百人;為避免後續挑釁報仇,漳泉地方人士出面調解,衝突終於平息;取代以字姓輸值主普,超渡普施孤魂幽靈,達成社會和諧,居民安居的理想世界,至今己有一百六十年,可謂歷史悠久。

 基隆中元祭最初是由張廖簡.吳.劉唐社.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等十一字姓,依抽籤次序輪流當值主普。至民國43年增為十二個單位,輪流主普,後在民國七十年聯姓中的郭.李.黃三姓脫離聯姓會,成為目前的十五個單位。每年中元祭典自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七月十五日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交接手爐,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中元祭典期間主普壇開燈放彩,成為基隆地方的盛會,也逐漸演變為重要的觀光名俗活動。

舊主普壇原建立在(忠四路)後方西定河畔(今自來街一帶)的老大公墓位置,在日治時期,日人為紀念大正天皇的登基,擬建立高砂公園,欲將老大公墓鏟毀。後經街紳奔走勸募,將老大公墓遷移至石山(今嘉仁里地段)安置,民國49年輪值林姓宗親會集資建廟。64年由地方仕紳從事整建工作至今,發展成為今日的「開基老大廟」規模。如今老大公廟是位於臺灣基隆市安樂區的一所臺灣民間信仰廟宇。老大公廟屬陰廟 ,其前身為「老大公墓」,埋葬著當地先人,尊稱老大公,老大公墓。

位在安樂區老大公廟已有超過150年的歷史。據廟碑記載主為紀念供奉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占據台灣北部淡水、雞籠(現稱基隆)、金包里(現稱金山)一帶時,被外族殘殺的先民,及早期先民唐山過台灣,為爭搶土地界線與灌溉水道引起泉、漳族群械鬥的亡魂。百餘年來慣例在每年的中元祭由老大公廟開龕門揭開序幕,並以關龕門作為圓滿的結束。老大公廟雖非很大的廟宇,但已成為基隆市信仰中心。香火鼎盛,尤其是中元祭,參拜民眾絡繹不絕。

老大公信仰其實是中國厲鬼信仰中的一環,「厲鬼」一詞在中國古代,泛指那些在非正常狀況下去世,或無人葬埋、奉祀的死者。民間一般相信人死後若有所歸宿,能有所奉祀,就不會成為厲鬼,危害人間。在在地基隆人認知中,「老大公」一詞其實與「好兄弟」是同義複詞。

至於基隆每年舉辦之重要主普祭祀活動地點──主普壇地點,也經過一番重大變革。舊主普壇(忠四路上)早期多固定在高砂公園,中元節前臨時用木料、竹條搭建裝飾,費時費力又費財。因此由輪值主普的十一姓氏集議,建請當時的市役所撥地興建永久性鋼筋水泥之主普壇,樓高三層,民國18年完工啟用,平時允許其將壇址供作音樂堂之用,所以當時主普壇亦稱為「音樂堂」。

 台灣光復後,民國52年主普壇由何藍韓姓宗親會輪值,因主普壇現址地處於市區往台北要道,且市區繁榮加上麥帥公路開通,每逢祭典交通阻塞擁擠,建議遷移。遷建目的,除為解除原址交通問題外,並為配合觀光事業,促進基隆市繁榮,加強各姓宗親之團結合作,改善民間習俗。

 民國6062日,由當時市長蘇德良先生在壽山路中正公園現址主持破土動工。主普壇採取面海的方位,三層兩翼附建副壇,全壇形如「富」字,整座建物莊嚴雄偉。於民國6371日竣工正式啟用。民國93年正式定名為「中元祭祀文物館」。新的主普壇是中元祭典普度科儀與法會進行的地點,每年農曆712日晚上進行主普壇開燈放彩儀式,其絢爛的景色更成為全市最明顯的地標象徵。

鷄籠中元祭至今已傳承161個年頭,經文化部列為臺灣第一號無形文化資產,每年農曆七月,基隆全市總動員,除固定祭典儀式,另有系列動靜態藝文活動,遊行及放水燈活動當日萬人空巷,每每掀起高潮,近年來已成眾所矚目、具文化內涵與深度的宗教嘉年華會﹝今年活動期間:2015/08/13 ~ 2015/09/13﹞。

我沒趕上中元祭最熱鬧的遊行與放水燈活動,但在農曆七月19日跑去基隆看了一下主普壇。當天出門後一路上霪雨不歇,到了基隆更是大雨滂沱,基隆這雨都之名得來真不是蓋的。

 

 
在舊火車站出口看到的第一眼遠方中正公園山頭的主普壇。

 
 
 


大雨下的基隆市街灰濛濛溼答答,人全擠在狹窄的騎樓下行走,偏偏騎樓下還擺滿了攤販,市容不免有些凌亂。

 
 
 
 
 
 
 
 

要訪基隆中元祭主普壇,走過金雞橋可由信二路的中正公園牌坊拾階上山。登梯時沿階梯流洩的雨水像是小瀑布一般。

 
 

 
 
 


天色已經逐漸變的灰暗了。




 
 
沿著台階攀登,首先會抵達半山腰的基隆市忠烈祠。

 
 


由忠烈祠再順著苔痕小徑往上,壽山車行路的轉折處,擋土牆羅列著輪值的15個姓氏名。今年由江姓主辦宗親。

 
 
 
 


再走一段坡路,不久就看到頭頂上方冒出的燈火。

 
 
 
 
 


終於登上了主普壇基地的廣場,除了簷角的燈光外,也沒有看到甚麼特殊的布置,怎麼這麼荒涼不見人煙呢?原來這是主普壇的背面。

 
 
 
 


移步到前面一看,總算看到了主普壇正面的布置。就如同一般民間逢年過節或酬神的民俗布置,底層有電動的古裝故事花燈點綴。

 
 
 
 
 
 
 
 


入相出將門。

 
 


主普壇建築共有三層,但我們沒辦法上樓,只能在正前方觀賞。

 
 
 


望向山下的基隆港。

 


雨中光線不好,也沒帶腳架,又要打傘遮鏡頭,主普壇影像不免有些模糊,大家見諒看著玩吧!

 
 
 
 
 
 
 
 
 
 
 
 


不知是否是大雨的影響,在主普壇前待了十幾分鐘,完全不見觀光客人潮,停留期間擦身而過的人不超過五位。站在空蕩的廣場前,淒風苦雨下看著不大自然的燈光閃爍,耳邊傳來細細的電動花燈旋轉運作吱嘎聲,四周卻是暗矇矇不見人煙,一時間還真有點身處中元鬼魅世界的陰森感覺哩!
 
 
 
 
 
 
 
 
 

 
                                                  2015.09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