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博物館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幾乎都離不開水,先民最早時必須逐水而居,仰賴河水、湖水及山泉水等表面水而活,生活的範圍因而受到很大的限制,待發現了地層中有著豐富的地下水,懂得鑿井取水後,才得以在離河川水源較遠處開墾存活,台灣在清朝時,在台北市區已有由公家鑿設的公用水井,提供居民使用,而台北地區現代化的自來水設備則始自20世紀初日人據台之後。
台北盆地主要的水系是淡水河。淡水河係由上游的基隆河、新店溪﹝包括景美溪﹞、大漢溪匯流而成。 20世紀初日據時代開始後,依據英國人巴爾頓先生曾做過之「全臺水利調查報告研究」的建議,將自來水取水口宜設於新店溪河道之轉彎處,乃最後擇定新店溪上游附近,即今公館永福橋與福和橋之間的觀音山腳下設取水口,以汲取原水。同時在觀音山麓設置了淨水場,進行淨水消毒處理,再將處理過的清水,以抽水機送至觀音山頂之配水池,藉著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這一個供應台北市的取水供水的重要自來水設施的地點就是如今台北市公館「自來水博物館」之所在。
大台北地區自來水主要抽取新店溪原水供應蟾蜍山淨水場(現之長興淨水場)及新店溪淨水場(現之公館淨水場)。民國66年後,由於水源地流域的人口逐漸增加,汙染問題日漸嚴重,因此將供應大台北地區自來水的取水口移至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堰,歷時70年的公館取水口也因而功成身退。
此一供應台北市自來水的淨水場,在民國82年先由內政部將「唧筒室」列為3級古蹟,也就是現今自來水博物館區採希臘列柱型態興建的主建物所在。
要遊覽自來水博物館,可搭乘捷運新店線至公館站下車,由四號出口出來左轉往思源街方向走,橫過汀洲路後繼續前行,右手邊對街是禮客商場,左側人行道旁本設有一列開放式小舖於夜間販賣啤酒小菜,有外國街頭小酒吧之風,但因附近居民覺得吵鬧抗議,故被迫停止營業。
一直要走到永福橋頭,就可找到自來水博物館園區大門入口,門票是50元。
進入園區往右手邊走就會看到博物館希臘列柱式風格的主建築。這裡由於交通方便,建築優美,是台北地區婚紗外拍的熱點之一,幾乎每天都有許多對新人在此留下幸福的身影。大家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好好欣賞一下這幢古老的建物。
參觀過主建物裡呈列昔日勞苦功高的抽水機具,走出戶外,沿一旁的步道逐漸往上,園區裡也有一條可親近自然的小觀音山步道,高度並不高,走完全程的步道,會讓你更加認識整個自來水園區的歷史與供水運作過程。
站在小觀音山的高點可直接眺望下方的永福水管橋與橋下的新店溪。
腳下小徑圍籬外現在是新店溪河濱自行車道旁的寶藏巖文創區,將來再另文介紹。我念小學時,有一位同學就住在山腳下,家裡以養雞為業,我曾去過他家玩耍,只是如今昔日樸素的河濱風光已無處可尋。
在汀洲路三段140巷口另有一單獨的古蹟建物,就是昔日的自來水系統量水室。量水室原始興建年代與設計因檔案佚失無法得知,據調查量水室建築為1913年3月竣工,作為觀音山配水池出水計量之用。於民國66年(1977年)公館淨水場完工後功成身退。
此量水室整修於民國94年至95年10月間整修過。依整修前之殘跡顯示,量水室建築本體應為一長寬各9公尺磚造建築,雙坡斜屋頂,立面以飾版及飾帶凹凸方式呈現立體感,為當時特殊的日式建築風格式樣。
為復原日治時期建築風貌,經臺北市文化局古蹟審議委員會決議,剔除光復後施作之水泥粉刷層,將發現殘留原貌三角楣山牆及角柱予以修補。為活化古蹟利用,如今重新整建作為古蹟餐廳,提供遊客各式茶飲以及簡餐。
在永福橋及水管橋公館端橋下,自來水博物館園區靠新店溪河濱側有一廣場,民國53年因大台北地區人口增加,公館淨水場自然流入之原水量不足,臺北市政府另於附近的溪邊建置一渾水抽水站抽取原水,此渾水抽水站於使用13年後於66年停止運轉,目前經整修規劃外包為河濱景觀餐廳,配合附近跨越新店溪公館與永和的光雕永福水管橋美景、於河岸邊設置賞景平台及活動廣場,塑造了浪漫的「公館水岸」,在永福橋下設有公營的自行車租車站,方便遊客騎自行車漫遊新店溪與淡水河沿線近百公里的河濱車道,這裡也成為家住附近愛騎自行車的阿伯在河濱車道沿線騎乘的發車站。參觀過自來水博物館的朋友別忘了繞過來水岸廣場,欣賞一下河岸的山嵐水景喔!
這就是昔日的渾水抽水站,現在是作為一座餐廳使用。
2015.0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