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海蝕洞與白沙灣
全台灣最北的行政區就是新北市石門區,上一篇的主題-富貴角燈塔就位在此行政區內,而石門區內的著名觀光景點除富貴角燈塔外,還有白沙灣遊憩區、石門海蝕洞、麟山鼻風景區等。今天接續上次貼文介紹北海岸上石門區的白沙灣遊憩區及石門海蝕洞。
依據新北市石門區公所官方網頁的說明:石門海蝕洞位於2號省道上石門區尖鹿里海岸,由淡水往金山方向過了富貴角不久就會看到左手邊海岸壯觀的石門洞。清朝乾隆年間,先民移居到此地開墾,看到海邊這座形狀像拱門的海蝕洞,就替此地命名為石門。日人據台時,由於它奇特的海蝕地形,日人驚嘆留下碑文以茲紀念,並將此地命名為『石門庄』,台灣光復以後,繼續沿用此為區名。
石門地形在地形學上被歸類為「海蝕拱門」,屬沿岸海蝕地形。百萬年前北部大屯山火山群噴發後,堆積了厚厚的火山熔岩與碎礫。後因山崩,於是砂土和岩塊被流衝下來,在海岸邊重新堆積形成一小山頭。岩層底部因受海浪長期侵蝕而形成海蝕洞,再經過長期海浪沖擊,將岩壁貫穿,而形成海拱門形態。
由於海拱是經由海蝕作用形成,所以當初原來發育在海平面附近,然而目前岩洞基部已高出海平面約2公尺 ,洞頂海拔有10餘公尺,這個現象可說明此地受地殼上昇運動的影響,地面抬升,拱門因而離開海面,停止了海水的侵蝕,才能保留住現今的景觀。
我最早是在國中時有一次學校旅行到過此地,當時逢退潮期間,洞口外側有大片礁岩裸露在水面以上,大家都涉水至潮間帶撿拾貝殼及寄生蟹等生物﹝那時大家普遍尚未建立生態保育之概念﹞,我記得當時我在淺水礁岩邊除了看到許多小魚及寄居蟹外,還曾發現一隻有著鮮黃體色的小章魚,八隻腕足上還各有一條亮麗藍色的線條,漂亮的不得了。因牠躲入岩縫中,無法捕捉,那時還扼腕不已。後來長大之後翻閱圖鑑才知道那是一種毒章魚哩!好佳在!幸虧當時沒用手抓。
這回拍照的時間正值滿潮,洶湧的波浪幾乎快要打到石門洞前了。
現在的石門洞兩旁建了兩座涼亭,一旁還有一座小拱橋連接岸邊及淺水區的礁岩。洞兩側邊則建有樓梯,遊客可以登頂眺望外海。
由石門洞頂西望石門魚港。
這是回頭看背後的山景。道路就是2號省道。
今天要說的第二個景點白沙灣則位在富貴角及麟山鼻之間,為一片呈半月形的沙灘地,因沙色潔白而得名,早年曾是一處海水浴場,如今則定位為親水遊憩區,在風高浪急的季節反而有許多愛好水上活動的人在此衝浪或玩風帆。另外交通部觀光局在麟山鼻設有「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白沙灣遊客中心」。
在白沙灣可以遙望富貴角燈塔。
遊客中心內的服務人員非常熱心,詳細的為遊客介紹景點資料。
從遊客中心旁的木製平台可直接下至海灘戲水。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白沙灣遊客中心」都要從2號省道路旁「交通部觀光局麟山鼻遊憩區」看板處進入,一般人在遊客中心逗留過後如再往內探訪,到路盡頭往往受阻於一廢棄建築物前,只好原路折返,其實建築物背後大有文章。
下一次貼文就專門介紹「麟山鼻遊憩區」吧!
2012.1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