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台北市華山文創區


台北市華山文創區

台北市區內有兩個因時空變遷而由日據時代歷史建築區改變用途設置的大型文創區。一個是之前曾介紹過的松山文創區,其前身為松山菸廠。而第二個文創區則為華山文創區,位在台北火車站東側八德路上,身處捷運板南線忠孝新生站與善導寺站之間,其前身則為台北酒廠。

上一篇第九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展一文提到的影展地點,參展影片主要放映地點之一的光點影院就是位在「華山文創區」內。所以今天順便介紹一下華山文創區好了。


 
有關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請參考「華山文創」官方網站文化部的說明,大家可以用簡短的時間聊解一下其背景資料:

﹝資料來源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buildings.php?cate=about

此地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

至於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至1922年(大正11年)台灣總督府實施「酒專賣制度」,頒布『台灣酒類專賣令』,實施專賣制度後先以租用再正式予以收購,改稱為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1924年台北專賣局裁撤台北專賣支局,再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並改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

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黃金時代。至1975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並沿用至今。

198741日,台北酒廠搬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歷史故事也畫下句點。

其後藝文界人士爭取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再利用,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協商後,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

華山文創園區前身為「日本芳釀株式會社」,創設於1914年(大正3年),至1922年由日治政府實施專賣制度後,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 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後再改稱「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7年再改組成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第一酒廠」。近百年來先後產製米酒、紅()酒、藥酒、燃料酒精、各式水果酒、紹興酒等釀造再製酒類,因此留下豐富且多樣性的製酒產業資產。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保留了自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完整的製酒產業建築縮影。

(以上文字資料來源 : 文化部)

華山文創區的全區建築場地分布範圍見下面立體圖及平面圖。﹝圖來源:華山文創區官方網站﹞




下方平面圖上也註明了園區餐飲文創商品據點。



園區主要的建築區塊可略分為東區、中區、西區等建築群區﹝以下有關各建築文字背景資料來自官方網頁內容,略作整理供大家參考,相片則全為本人歷次參觀時所親攝,但因非在一次參觀所拍攝,故同一地點可能出現不同的布置與景觀,特此說明﹞。園區各幢建築物在結構無問題的前提上,不作任何的外牆修繕,多保有原始風貌。

首先介紹在上圖之最右邊的東區建築,包括有: 1車庫工坊、東2ABCD四連棟及東3烏梅酒廠等建築。

四連棟(歷史建築)

四連棟﹝東2ABCD﹞建造於19333月,最初主要做為「紅酒貯藏庫」,在1981-1987年因金山南路拓寬,而改裝成四棟連續但長度不一的建築。空間特質為獨棟式長形廠房建築,室內為長廊式的空間,鋼骨鋼筋混凝土柱樑系統,加強磚造結構,立面有山形山牆作為建築入口,山牆上拱頂石裝飾,牆面有弧拱窗、洗石子窗櫺、洗石邊框裝飾、水平裝飾帶,搭配內部大跨距的鐵桁架石綿瓦屋頂,大尺度室內挑高空間,頗富現代建築特色。現在作為可租借展場用。







 
烏梅酒廠﹝東3﹞(古蹟建築)

原建造於19313月,作為「貯酒庫」,貯放自製成品酒類。整體空間為獨棟式廠房建築,長廊式的室內空間,鋼骨鋼筋混凝土柱樑系統,加強磚造結構,其中建築物的開窗都設有窗柵,代表倉庫存物防曬的特性。其中混凝土框架的斜撐樑、與屋架相接的托樑石,大跨距的鐵骨屋架,三項特色都具體表現了1930年代台灣工業建築的技術水準。現在作為可租借展場用。






 
車庫工坊﹝東1

建於1925年,由北至南依序原為「消防車庫、蒸餾室、酒槽及休息室」使用。現在為Ally cat’s 餐廳所使用。


 
接下來介紹範圍最大,建築型式也最複雜的中區建築。

中區建築包括有昔日的高塔區、行政大樓、果酒大樓、米酒作業場、煙囪、維修工廠等建築。



 高塔區(古蹟建築)

為三層磚造水泥結構,建於192011月,最早是做為釀造米酒的空間,因分別於不同年代逐次修建而成,整區樓高起伏錯落有致,搭配局部木桁架及斜屋頂,呈現不同時代的工法及建材特性。高塔部分的正面、平面都有嚴謹的對稱性,入口處原有一鑄鐵托架的木製雨庇,而正面有山牆、拱圈、飾帶裝飾,牆面為洗細石,並有間隔合宜之溝縫形成立面水平元素,搭配多扇直立木窗及木構弧拱窗,構成極具特色的建築風貌。






 
高塔區前方的廣場稱為華山劇場,為園區一大型露天表演場所。




 
行政大樓

前身為1914年清酒工場,為芳釀社時代第一批建築,於1922年作為總辦公室。立面採大量開窗,採光充足,內外牆均厚達一米,洗石子牆面,堅固又耐熱,冬暖夏涼,是一適合辦公之建築空間。






 
果酒大樓

建於1959年,一樓原為水果酒倉庫,二樓原為酒廠禮堂。禮堂保留一個鏡框式舞台,長廊及三面開窗採光,極具空間感。







 
米酒作業場(歷史建築)

建於193311月,其內部主要分為米酒及紅()酒製造場兩大空間。為磚造鋼筋樑柱結構之兩層樓建築,屋頂為三連棟南北走向,與平面兩製造場走向垂直,使室內空間極富變化。二樓為設置發酵槽而留下多處直徑約五米大的圓形穿孔,陽光灑入室內形成一、二樓間視覺聯繫。米酒作業廠往煙囪方向有一處戶外庭園景觀,幽雅而靜謚。建築構件中,屋頂有銅製強制通風換氣塔,門窗及廊道開口的邊緣,以特別訂製的北投窯業會社未上釉陶磚進行裝飾,別有樸實之美。
 



 



煙囪(古蹟建築)

煙囪係配合鍋爐設置,建於1931年酒廠新工場建設時期,由專賣局委由日本東洋壓縮會社建造。煙囪底部內徑2.5m,頂上內徑1.2m,初建時高達50m,一度成為台北進步的地標。1970年代,煙囪因鍋爐燃料從煤炭改燃重油,乃截短煙囪3m 

 











再製酒作業場

建於1933年,長廊式獨立空間,大型角鐵屋架,北側外牆有長廊式作業平台。

維修工廠

建於1931年,酒廠都設有工場以檢修廠區機具門窗。南側小隔間為當時需領料之倉管空間;西北側玄關方形建築,其水平飾帶與廠房山牆巧妙連接。 目前為「青葉新樂園」餐廳使用中。








.蒸餾室
建於1933年,樓高三層,與米酒作業場相連,為製作米酒流程一環,樓層有許多因設置蒸餾機留下圓形穿孔。四樓屋突圓弧外觀,三樓露台及大型拱窗,窗緣為北投窯磚。
鍋爐室
建於1931年,為鐵骨屋架,挑高一層磚造建築,內遺有與煙囪相連之磚砌爐口、鍋爐機具,表現酒廠記憶的時間魅力。



中區最後方的建築為光點華山電影館與生活館,也是今年的第9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展的參展片主要放映點,所放映的電影多為非主流的小眾電影,與一般商業電影有別。












 
最後介紹的是西區紅館,此區各幢建築物均為紅磚所砌,有獨特之風格。




























 
由於經營團隊多角經營的概念,現在的華山文創區在各幢歷史建物之間,點綴著不同風格的餐飲服務點及文創產品販賣點,也可以親近具獨特魅力的小眾電影。行走園區,參觀過現地的各項展覽,走累了,遊客在婆娑樹影間可以隨時享用咖啡、輕食、餐飲與購物的樂趣。


















 
有時候會碰上一些藝文或遊園活動、跳蚤市集在園區舉行。




 
 下圖中站台的有張震嶽、蔡健雅、盧廣仲等人。



 
在園區的後方還有一大片的草地,是親子遊憩休閒的最佳選擇。

 

















園區的一堵牆面被島榕的根系全面覆蓋住,形成蜘蛛網狀的浮雕般景觀。





 
華山文創區的幅員廣大,建物突出,一幢幢歷史建築雖然在昔日只是工作的場地,並無雕樑之姿,年代也不夠久遠,稱不上古蹟,但也有斑駁歲月留下的蒼涼痕跡,自有一種時空的美感,在清風徐來的清朗秋天,大家有空出外走走吧!


















 
                                                2014.1019